山水清音最寫不盡的一個意象,便是山泉之美。


清泉汩汩,詩心千年浸潤;林泉高致,詞人代代嚮往。



 


魏文帝南皮之遊,難忘「浮甘瓜於清泉/《與朝歌令吳質書》;


孔稚珪園林之稱,最喜「窮真趣於山泉」/南史˙本傳》;


 


六朝人多將愛山水稱為「愛泉石」。最早詠唱山水的晉人庾闡,有「清泉吐翠流」、「手澡春泉潔等佳句;左思也明確說出了山泉「聊可瑩心神/《招隱詩》的一份快感。到了大謝小謝的時代,「山泉諧所好」/謝朓《別宣城吏民詩》,便已成為一代人的好尚。尤其(是陶淵明《歸去來辭》中「泉涓涓而始流一句之後,隱士人格的象徵符號,遂再不可離開「泉了。




 


《舊唐書˙潘師鄭傳》記唐高宗與潘氏的一段對話,正是典型。


 


高宗問:「山中何所須?


師正對曰:「所須松樹清泉,山中不乏」。


山泉之美,首在清甘可口。


 


蘇軾《遊惠山詩》云:「敲火發山泉,烹茶避林樾」,即深識此中滋味。


 


宋人趙自然居山中,「每聞火食氣即嘔,惟生果清泉而已」,


表明清泉之好,出乎本能。隱士人格中清泉之賞,深植於生理層面,融化於生命欲求。


 


山泉之美,更在清音泠耳。「風泉度絲管,苔蘚鋪茵席」/宋之問


風聲泉聲是人間無上的音樂,「看雲自忘歸,聽泉常永日/張九成


眠雲聽泉,是詩人至美的樂趣。


 


或踏月賞泉,或撫琴伴泉,或攜酒醉泉。


有時聽得入癡,如姚合《家園新池》:「幽聲聽難盡,入夜常睡遲」;


有時愛得難捨,如李端《山下泉》:「明朝更尋去,應到阮郎家」。泉聲之所以具一份「淪肌浹髓之美,乃在於泉音不僅入乎耳,而且注乎心。


 


白居易有云:「夏之夜,吾愛其泉渟渟,風冷冷,可以蠲(ㄐㄩㄢ)煩析酲,起人心情」,


曾鞏詩:「雲水醒心鳴好鳥,玉砂清耳漱寒流/《凝香齋》,


朱熹詩:「憩此蒼山曲,洗心聞澗泉,正是此意。



 


明人袁中道作《爽籟亭記》,是透徹地講明了此中的道理:


 


予來山中,常愛聽之。泉畔有石,可敷蒲,至則趺坐終日。其初至也,氣浮意囂,耳與泉不深入,風柯谷鳥,猶得而亂之。即暝而息焉,收吾視,返吾聽,萬緣俱卻,嗒焉喪偶,而後泉之變態百出。初如哀松碎玉,已如鵾弦鐵拔....,故予神愈靜,則泉愈喧也。泉之喧者,入吾耳,而注吾心,蕭然冷然,浣濯肺腑,疏淪塵垢,灑灑乎忘身世,而一死生。


 


這已由聽泉中,悟出了生命最深的根源。宋人袁陟有一首《臨終作》:


 


晈月東方照,長松半壑枯。


山泉吾所愛,聲到夜臺無?


夜臺,及墓穴。這首小詩,以最簡樸的語言,對山泉之美,做了最癡絕的想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滄海一聲嘯 的頭像
    滄海一聲嘯

    林滄海的部落格

    滄海一聲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