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詩人在自然山水中引起的時間體驗,不僅僅是懷舊與傷逝
更有一種惜光陰與爭朝夕的情感,含有勉勵生命的人文品性。
請先比較《離騷》中兩個句子: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搴ㄑㄧㄢ阰ㄆㄧˊ)
朝飲木蘭之墬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在《離騷》中用「朝....夕....」句式凡六次,
每一次都表現了一種時間的焦慮與緊張,但是意味不同。
為何這兩句式千古名句?給人以最強烈的惜時感,最高揚的
生命壯烈之美?
第一個句子是詩人生命處於正常的情況下,以詩暗喻人生順境時
詩人對美好品德的追求。
第二句則是隱喻詩人在最窮困的時刻、在非正常的狀況中,生命力
發出的向上的力量。
「墬露」、「落英」二詞,傳達出時間刻刻逼近,即將錯失的
緊張感。時間的緊張,正是生命力度的加強。
「墬露」、「落英」象徵一種初起時態。
「墬露」是清晨才有的;「落英」此指初綻的花蕾,而非花半凋落
均含有一種生命美好的時間。而「飲」字、「餐」字,則表明不甘
其沉暮,不忍其美好隨著時間流逝而沉落,表明仁的生命自我提舉。
因而生命悲壯之美,正由時間體驗的緊張中振盪而出。

自然界之花草,被詩人擷取而為象徵,一其因美好、純潔,一因
其必然隨時間之消磨而枯萎、凋零。美好純潔的價值,因時間的
無情踐踏、剝損方顯得更為美好,更令人珍惜,因而引起詩人對
其自身美好人格、有為生命的無限珍愛。
陳子昂牧《感遇》
這首詩的語言,幾乎全從楚辭中化出。詩中表達的情感,又感傷
又執著,完全是屈騷精神的傳承。
蘇東坡有詩云:
/《秋蝶》
在中國詩人心中,那一隻孤獨而執著的蝴蝶,那一份抱香致死的
意願,具有永恆的感動力,具有超乎文學的精神意蘊。

《易》學智慧
勉勵生命的時間意識,又源於古老的《易》學智慧。
日往月來,寒來暑往,天地宇宙的時間結構,是一個大循環。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實消息。
這是古代先哲在長久觀察自然界日月山河花開花落而總結出的樸素
的智慧。
中國人的文化心理,深受這種時間循環觀的影響。
帶著一種平靜的心情,看時間的往復,法輪的流轉。(the Wheel Fortune)
這種智慧,尤其當生命處於困阨、沮喪之中時,具有樂天知命的
撫慰價值,使艱苦的人生重擔變得容易承受,使人的心理情感由一
種膠結於此刻此在的狀況,變為流傳於過去、現在、未來之間的
一種超越性離實性的心靈狀況。

我們可以讀到這種類型的不少好詩。
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的特點就是把現在的時間和未來的時間接通了。惟有「將來」的時間視角,「現在」的悲苦鬱抑淒清,不僅更易於
忍受,而且,不久將轉化為苦盡甘來的回味。
宋˙王安石的《州橋》詩云:
州橋蹋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覺遙。
今夜重聞舊鳴咽,卻看山月話州橋。
州橋是汴京(今河南開封)城中汴河上的一座橋。
山椒是山頂,指金陵(今江蘇南京)的鍾山。
詩人過去在州橋之上,踏著月光散步的時候,想到月光中
銀白色的鍾山頂,想到山下淒切而急流的溪聲。而如今
真的來到金陵,來到鍾山頂上賞月,卻憶念起了汴京的州橋,
那州橋下潺潺的水月。州橋的生活歲月,是詩人生命中入世
用世的歲月;金陵晚年的時光,是詩人生命中退隱的歲月。
詩人思路是,由過去看今日,又由今日看過去。過去入世
的生命中儘管有許多煩惱,有許多不幸,但將這一切置入
今日的回味中品賞咀嚼,這種品味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時間
的流轉、推移、往復,是生命對生命的慰藉,命運對命運的寬勉。

兩首賞花詩
宋˙哲學家邵雍有一首頗具哲理的《南園賞花》詩
花前把酒花前醉,醉把花枝仍自歌。
花見白頭人莫笑,白頭人見好花多。
李商隱的《花下醉》
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
共通點~~
是對花的醉賞,是勉勵生命的人文品性;但...
李詩明顯屬於屈騷精神的系統,而
邵詩則明顯屬於易學智慧的系統。
「白頭人」,乃是一種久閱人間滄桑,飽嘗世態炎涼,由絢爛歸於平淡
的人生境界的象徵;「白頭人見好花多」乃是智慧人生對時間流逝的
冷靜的承受與解脫的證悟。

生命之所以有悲歡,是生命不能超越一己得渺小。
《易》的智慧,正是生命超越了個我,融入了宇宙大化的體驗。
如果這種智慧,消解了勉勵生命的人文品性,更多摻入及時行樂
的時間態度,就得到莊子的思想系統中去尋找原因了。
更有一種惜光陰與爭朝夕的情感,含有勉勵生命的人文品性。
請先比較《離騷》中兩個句子: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搴ㄑㄧㄢ阰ㄆㄧˊ)
朝飲木蘭之墬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在《離騷》中用「朝....夕....」句式凡六次,
每一次都表現了一種時間的焦慮與緊張,但是意味不同。
為何這兩句式千古名句?給人以最強烈的惜時感,最高揚的
生命壯烈之美?
第一個句子是詩人生命處於正常的情況下,以詩暗喻人生順境時
詩人對美好品德的追求。
第二句則是隱喻詩人在最窮困的時刻、在非正常的狀況中,生命力
發出的向上的力量。
「墬露」、「落英」二詞,傳達出時間刻刻逼近,即將錯失的
緊張感。時間的緊張,正是生命力度的加強。
「墬露」、「落英」象徵一種初起時態。
「墬露」是清晨才有的;「落英」此指初綻的花蕾,而非花半凋落
均含有一種生命美好的時間。而「飲」字、「餐」字,則表明不甘
其沉暮,不忍其美好隨著時間流逝而沉落,表明仁的生命自我提舉。
因而生命悲壯之美,正由時間體驗的緊張中振盪而出。

自然界之花草,被詩人擷取而為象徵,一其因美好、純潔,一因
其必然隨時間之消磨而枯萎、凋零。美好純潔的價值,因時間的
無情踐踏、剝損方顯得更為美好,更令人珍惜,因而引起詩人對
其自身美好人格、有為生命的無限珍愛。
陳子昂牧《感遇》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
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這首詩的語言,幾乎全從楚辭中化出。詩中表達的情感,又感傷
又執著,完全是屈騷精神的傳承。
蘇東坡有詩云:
「寂歷疏松欹(一)晚照,伶俜寒蝶抱秋花。」
/《次韻周長官壽星院同餞魯少卿》
明代僧人道衍意有詩云:「如何不管身憔悴,猶戀黃花雨後香。」
/《秋蝶》
在中國詩人心中,那一隻孤獨而執著的蝴蝶,那一份抱香致死的
意願,具有永恆的感動力,具有超乎文學的精神意蘊。

《易》學智慧
勉勵生命的時間意識,又源於古老的《易》學智慧。
日往月來,寒來暑往,天地宇宙的時間結構,是一個大循環。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實消息。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這是古代先哲在長久觀察自然界日月山河花開花落而總結出的樸素
的智慧。
中國人的文化心理,深受這種時間循環觀的影響。
帶著一種平靜的心情,看時間的往復,法輪的流轉。(the Wheel Fortune)
這種智慧,尤其當生命處於困阨、沮喪之中時,具有樂天知命的
撫慰價值,使艱苦的人生重擔變得容易承受,使人的心理情感由一
種膠結於此刻此在的狀況,變為流傳於過去、現在、未來之間的
一種超越性離實性的心靈狀況。

我們可以讀到這種類型的不少好詩。
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的特點就是把現在的時間和未來的時間接通了。惟有「將來」的時間視角,「現在」的悲苦鬱抑淒清,不僅更易於
忍受,而且,不久將轉化為苦盡甘來的回味。
宋˙王安石的《州橋》詩云:
州橋蹋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覺遙。
今夜重聞舊鳴咽,卻看山月話州橋。
州橋是汴京(今河南開封)城中汴河上的一座橋。
山椒是山頂,指金陵(今江蘇南京)的鍾山。
詩人過去在州橋之上,踏著月光散步的時候,想到月光中
銀白色的鍾山頂,想到山下淒切而急流的溪聲。而如今
真的來到金陵,來到鍾山頂上賞月,卻憶念起了汴京的州橋,
那州橋下潺潺的水月。州橋的生活歲月,是詩人生命中入世
用世的歲月;金陵晚年的時光,是詩人生命中退隱的歲月。
詩人思路是,由過去看今日,又由今日看過去。過去入世
的生命中儘管有許多煩惱,有許多不幸,但將這一切置入
今日的回味中品賞咀嚼,這種品味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時間
的流轉、推移、往復,是生命對生命的慰藉,命運對命運的寬勉。

兩首賞花詩
宋˙哲學家邵雍有一首頗具哲理的《南園賞花》詩
花前把酒花前醉,醉把花枝仍自歌。
花見白頭人莫笑,白頭人見好花多。
李商隱的《花下醉》
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
共通點~~
是對花的醉賞,是勉勵生命的人文品性;但...
李詩明顯屬於屈騷精神的系統,而
邵詩則明顯屬於易學智慧的系統。
「白頭人」,乃是一種久閱人間滄桑,飽嘗世態炎涼,由絢爛歸於平淡
的人生境界的象徵;「白頭人見好花多」乃是智慧人生對時間流逝的
冷靜的承受與解脫的證悟。

生命之所以有悲歡,是生命不能超越一己得渺小。
《易》的智慧,正是生命超越了個我,融入了宇宙大化的體驗。
如果這種智慧,消解了勉勵生命的人文品性,更多摻入及時行樂
的時間態度,就得到莊子的思想系統中去尋找原因了。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