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透過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
接觸到生活和工作情境時,即刻會浮現第一念,
而第一念的種子卻儲存在阿賴耶識裡(潛意識)。
它是過去經歷的事物,經由第七識的我執或情染,
亦即由潛抑得過程,異熟成為種子。
這些種子透過五官的接觸,即刻"現行"成為第一念。
第一念如果是匱乏不安的情緒,
就會發展出貪取、囤積或剝奪的行為;
如果是敵意的情緒,便發展出憤怒的行為。
第一念往往很直覺得情緒和感受,
要避免一廂情願被它牽著走,
因此同時配合大腦皮質送來的訊息。
這也就是為什麼拜佛禮佛時要合掌的原因。
這個儀式在提示我們,
時時刻刻要實踐覺察的思考。
因此我們要學習一種素養,
冷靜有效地使用這個資料,以便做出正確的回應。
每一個人都必須有一種稍安勿躁的涵養,
才可保持良好的覺察力去做正確的決定。
兒童的情緒經驗取決於成人對他的態度和行為。
父母和師長教給他的是如何成功地待人接物,
同時在教導實的態度是和藹的、有興趣的,
而不摻入恐嚇、抨擊和暴力,
那麼孩子在面對挑戰時,
就不會產生恐懼、不安和焦慮。
他會用較主動的態度去嘗試和學習,
在受挫時也有好的容忍力和毅力,持續努力。
情緒教育的主要課題,應是大人對孩子的態度。
父母以健康的情緒態度對待孩子,
孩子的情緒也跟著健康。
樂觀、積極、有耐性的父母,
容易培養主動、好學和情緒穩定的下一代。
教育的關鍵就在於欣賞孩子的優點。

著眼孩子 的光明面,鼓勵他、支持他,
對他抱以希望,孩子 會累積更多信心,集和更多優點,
形成良好的自我觀念。
他的信心和健康自尊,會發動很強得主動態度和積極思想,
去克服學習的困難,成功的關鍵就在這裡。
健康的自尊也將帶給他幸福和心靈不斷成長的力量。
因為他已經成為能自愛,有主動的學習態度,
能為自己人生負責的人。
孩子的學習的領域:
1.身體的功能和健康。
2.心智的發展和生活的能力。
3.對社會的了解和參與能力。
4.人際互動的正確態度和習慣。
5.對生命意義的領悟和宗教信仰。
人無論如何必須對自己真實,
看清真實的環境、自己的因緣和條件,
去選擇他活下去的目標和做法,
才不致失衡或瘋狂,
才能領受生活的幸福和成就感。
人生最寶貴的不是你擁有什麼,
而是你有重新振作和面對生活的心力。
人不被失敗擊垮就是一種大修煉。
對抗挫折最有效的方法,是更換一個積極的著眼點。
只要你把眼光放在有益於改善自己處境的地方,
一步一步去做,每一個小小的成功,
都能帶來新的希望,都能讓你朝向光明一步。
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正確的愛,
受到許多鼓勵、指導和信賴的人,
便會形成一個「好的我」。
他們的能力、態度和人際關係發展較好,
於是有信心面對自己的未來,自我認同較完整,
情緒穩定,從而開展其建康的人生。
一個好的家庭教育
1.孩子學會自治,凡事自己來。
2.生活和做人要比功課優先。
3.重視學習的興趣、方法與過程,而不是成績。
4做對的表示欣賞和鼓勵;做錯的則在包容之中指正。
5.對孩子的未來平實,而不帶著野心。
人一直陷在一種感受中生活,就會變成鑽牛角尖。
有些人一直很悲觀,想的都是消極和負面的事;
有些人一味的樂觀,就可能樂極生悲。
他們無法彈性思考,提出更多假設和仔細求證。
樂觀可以學習、積極心智是可以培養的
1.樂觀的人能為自己說好話。
2.樂觀的人把挫敗歸因於暫時。
3.樂觀的人不埋怨自己。
一種欣悅的希望,
一直是一個健康的人所綻放出來的精神特質。
自尊發展的良好,發展出積極主動的性格特質,
靠這種力量去面對逆境,
調適許多生命有待轉彎的地方。
我們的人生,總是有許多轉彎之處,
你注定要在遭遇之中成長,
做些調適,迂迴前進,
但心中卻永遠懷抱目標和方向,
抱持樂觀和希望。
人透過希望而發展成主動性和樂觀,
它對生活和工作產生強大的支持力。
希望是我們活得好,
活得充實和健康的動力。
阻礙我們發展希望最大的原因是不肯行動。
大部分的人不是沒有目標
而是缺乏行動,
希望也就發展不起來。
(堅持對的、從經驗中累積經驗,
是培養主動性和信心得最好方法)
我們一生,
並不為了有什麼大成就而活,
但卻為實現自己的人生而活。
我們有生之年,
要活得好就必須珍愛自己,
珍愛手中現成的資糧,
用它來成長、創造和實現人生。
人不能做不切實際的夢,
只有踏實、有愛心、懇求知的人才會豐收,才過得滿意。
好的自我功能構成三要素:
1.解決問題的能力。
2.良好的情緒習慣。
3.毅力。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歷練出來的,
在不同的領域多參與,多磨練~~能力增強!!
被負面情緒困擾學習效率自然不佳;
學習需要長期累積知識和經驗
把學習當成一種挑戰~~做一個主動學習者。
(接納自己、尊重別人)
有成長才有希望和幸福,
精神成長需要資糧,善法即是;
克服煩惱需要藥方,轉識成智即是。
你不是想活得充實快樂嗎?
這兩味仙丹,
值得你千萬珍惜。
幸福人生的11個善心~~
1.「信」是指相信善行是精神生活的資糧,要對人生抱著基本信念,那就是對悲智雙運的信奉與實踐。信心和信仰是精神成長的基礎,能常養一切諸善法。
2.「慚」是自我反省的能力,透過內省而止惡行善;自發、自愛、認份,孜孜不倦的學習和成長。
3.「愧」是透過他力或外界回饋的方式,檢討及校正行為讓心智成長。
4.「無貪」是指能營生而不陷入貪婪。貪婪是一種心理上的匱乏和饑餓感,會造成無盡的貪求、不知足和工作狂。
5.「無瞋」是在受苦挫折之中不起憤怒。瞋能使人失去理性,破壞正確的思考和回應能力。
6.「無痴」是明理通達;明白事理要有廣博的知識和判斷能力做基礎。
7.「精進」是人生的積極態度,不畏懼和猶疑,能不斷學習與成長,克服困難,忍受痛苦,實現其人生。
8.「輕安」是身心輕鬆愉快,能保持好心境,就有好的心情和創意,是心裡建康的根本。
9.「不放逸」是不放縱自己。縱情恣意,缺乏自治或自我控制的能力,就會陷入精神生活的潰敗。心裡疾病多是缺乏生活紀律,無法有效處理生活事件所引起。
10.「行捨」是平衡的意思。透過平衡才能正確回應生活的虛要和挑戰。捨能維持心理平衡,捨舊迎新去執著,才會有清明的觀察。
11.「不害」是愛與慈悲,事互助與服務;從利樂有情中實踐自我的延伸。
豐富人生三大線索
1.發展自尊~~
從信、慚、愧三個法門著手,建立正確的信仰和自尊,
並從反省思考和探討中訓練理性能力。
自尊心是心理健康的主軸,
也是活得充實有信心的基礎。
健康的自尊與
理性、實際、直覺、創造、獨立、彈性、應變、勇於認錯、仁慈與合作有關。
唯識觀點~~自尊是從信心、信仰和互信中培養起來的 。
2.面對真實~~
實踐無貪、無瞋、無痴三個法要,透過真實、冷靜和明事理,
去認清和承擔生活的現實。
在生命歷程中,面對真實比什麼都重要。
要免於錯誤和迷失的痛苦~~就必須忠於真實。
心理學家葛拉塞說:
我們對世界的真實現象看得越清楚,就越能好好地應付世界;
看得越不清楚,就越無法做出正確的行動。
我們常常抱著既有的成見去看生活,
執著於自己的野心或貪婪去看世事,
被成見、偏見蒙蔽眼睛看人生。於是~~
將走錯方向,陷入迷失和痛苦之中。
3.學習自律~~
遵行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及不害五個基本紀律,
從而建立健全的自律系統,以維持身心平衡。
沒有自律把"自由開放"的理念曲解成"為所欲為的放縱。
將迷失在諸多誘惑之中。頹廢和放逸是現代生活中得新瘟疫。
它會導致憂鬱情緒、剝奪人工作和歡喜生活的功能,
造成心靈生活的殘廢。
正確的信念使人內心安定,
碰到挫折、危機和橫逆時,得以安定鎮靜,從容去應付困難。
智慧可分成兩個部份,
(一)是創造,
它是推陳出新,是用智能來創造某些事物。
(二)是開悟,
它是透過深沉的智慧,能圓融地把自己調適得恰到好處,
而符合真、善、美、聖得規準。
前者傾向於生產力的創造,
後者傾向於生活和生命的覺察和領悟。
(缺一不可,有了它才能生活得更好)
人注定要依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因緣,
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每一個人都是唯一、獨特的,必須個別完成其人生意義。
生命的喜樂來自實現和興趣,
一旦受到壓抑,快樂和生活的意義感與價值感,
自然隨之消失。
克服沮喪和厭倦
憂鬱大部分來自潛能壓抑且有著嚴重的被動性...
(一)開展自己的潛能
在現有的工作或依自己能力所近,找出新的目標和價值,
努力學習和工作,你會發現內在得主動性重新復甦起來。
(二)尋找支持
每個人都需要社會支持,都需要朋友,才有溫暖;
人都需要工作,它支持我們的經濟生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必須認真投入、用心創造才有成就感。
以生活為目的,回歸到生活的豐足和喜悅,
去創造它、經營它、享受它。
才是健康的人生。
你注定要用手中的彩料,
去彩繪自己的人生。
從中彈奏出喜樂和豐收的樂曲。
最後,將它獻給永恆的宇宙,
恬淡地拍拍手走開,
什麼都沒有帶。
只懷著一顆覺悟的心,
踏進高層的精神世界。
唯識心理學把人生視為一趟旅行,說人生如旅。
旅行有苦有樂,克服許多苦,才能得到快樂,
雖然旅程結束時,我們無法帶回壯麗山河,
也帶不回秀色風光,
但只要努力實現一趟成功愉快的旅行,
內在的我就能得到更多的啟悟和喜悅。
在生命之終我們必須問自己生命是否實現慈悲和智慧這兩個課題
因為它是生命成長的"梵行"。
如果你用它來實現自己的一生,
那麼生活的幸福感和佛性的啟發,就同時得到成就。
轉自天涯社區,作者:文竹園丁,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tianyaphoto/1/699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