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論語˙子罕》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中國哲人憑藉時間,化思想與智慧為生命的內在體驗。



晉人陸機《文賦》云:「遵四時而嘆逝,瞻萬物而思紛。

李白
《古風》云:「逝水與流光,飄忽不相待。

中國詩學憑藉時間,領略生命的詩情與存在的真諦。
時間感受,乃是中國詩歌藝術思維中一支極敏感深細的觸角,
深深探入生命的底蘊。

在山水詩中,時間的意象尤為豐富。夕陽衰草,暮天哀角,
秋風邊城,古原斷鴻,每每引起詩人今古茫茫之感;

春江花月,春草連天,春柳踠地,春夢如煙,每每予詩人以無端的
感動與莫名的哀傷。可以說,詩人在自然山水花草中,所得到的
最大的感動,莫不與時間所引起的心緒有關。在山水詩中,詩人
所捕捉到得時間體驗,融凝為每一片飛花、每一線月光;融凝為
輕杳杳的小徑、碧悠悠的流水。我們讀山水詩,便是將時間感受
重新激活,沿著那小徑與流水,去尋味追思飛花與月光中那份

久遠的逝水流光。




如果將時間劃分為過去式、現在式、將來式,那麼毫無疑問,
在山水詩中最經常出現的時間是過去式。

中國古代山水詩人有一種共通的審美興趣,他們總是對往昔
這個時間的維度敞開懷抱,這個世界為詩歌提供著取之不盡的
情感資源。作為報答,已經消逝的往昔如幽靈似的穿透詩人眼前的自然景物,回到山水詩中。僅僅是山水本身,絕不能產生這種往昔的誘惑。撥開烟靄茫茫的詞句,顯露出來的是一個深厚的民族思想傳統。


打開《詩經》、
《周禮》、《楚辭》,很容易發現古代先賢始終將目光深情凝注於過去的時間。

《詩經》裡的
《周頌》,正是在祭祀的慶典上,伴著歌舞與美酒,追思先王創業的禮儀詩。

《尚書》記堯舜事、武王事,記成王顧命、周公撫孤,始終以虔敬的態度,注視著祖先,聆聽著先輩深沉的告誡。

《周禮》以理智的心情,整理排列著古代的器物、制度、典章。

《楚辭》開篇《離騷》第一句話就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敘說一個莊嚴的過去,一個不平凡的生命與過去之間神聖的聯繫。此一「過去式」,宿命般地預示了今與昔之間不可調和的衝突。

詩人對於「前代」、「往昔」,有著本能的一往情深,而對於「小此時」、「今俗」,則有一種高度的蔑(ㄇㄧㄝˋ)視。「曾欷歔余鬱邑兮,哀朕時之不當。《離騷》中思古之情,有濃重的悲劇色彩。



《詩》、《騷》、《書》、《禮》、《春秋》這些典籍,是民族早年生活性格、思想情感的記錄,又對民族精神生命的形態,起著莫大的塑造作用。這些記錄具有一種回憶錄式的情感特徵,亦對於民族心理中的懷古、傷逝的情感特質,有著深刻的影響。


孔子又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焉。「追遠二字,是孔子提煉出來的人性思想、人文精神之一:抱本反始、追思生命的原初源頭,正是溫柔敦厚的情感來源。


回首之所以成為一種美的情感,是因為童年生活、昔日世事,多富於值得不斷回味的價值。民族早年典籍中的情感正是屬於這一種。而中國人文精神發展到魏晉時代,又給這種情感添上了新的質素。魏晉仁面對天地翻覆的社會巨變,他們拋開了漢代人那沉重的禮法之衣,甩手塵寰,遊心宇宙,以初醒的無所翳蔽的目光流覽山川日月草木。春秋代序,日夜更替,引起他們時間意識中莫名的悲哀;皓皓太空、悠悠山河,引起他們對生命流逝的感動與自憐。

往昔、往事,不再與古代先賢的功業相聯繫,而更深地植入了生命存在的感悟,更緊密地與個體所真切把握住的價值,糾纏膠結再一起了。




我們看王羲之的《藍庭集序》: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駭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繫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王羲之之所以被後人稱為「古今第一情種,正是因為他第一次說出了生命對於時間的無可奈何。

其中
「陳跡也罷,「興懷」也罷,都既屬於個體的,又屬於宇宙。


晉人寄深情於往事世界,最有魅力之處,便是在先秦人的懷古情愫中,增添了一層真切的個體生命因素,以及深邃的宇宙意識因素。聽其詠唱在山水中的傷逝情懷,不僅具有深沉博大的民族歷史意識深處的感動,而且具有一份浸肌浹骨的個人心靈深處的感動。



王羲之在文章結尾處說「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後代的山水詩,不斷復現著這種情懷。如唐人崔顥《黃鶴樓》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傳說李白燈黃鶴樓本欲賦詩時,一見到崔顥這首,大為嘆服,便不再寫。正如王羲之所謂「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李白的心情,已由崔顥詩全然寫出來了。


 


每每吟詩興發今古茫茫之感,彷彿面臨一個時間無限深邃的宇宙


太空,那不可睹的黃鶴仙姿,只是一小點微茫的影子,無限遠去;


那樓上悠悠的白雲,便是一幅神秘幽美的面紗。這樣的生命感悟,


隱藏在每一個真實感受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人的心裏,像一個夢中的


鄉關,依稀隱約、烟波浩淼....。


「鄉關,是精神上嚮往的往昔世界,是古今詩心一致寄託之所在。


從此看來中國山水詩,與中國的詠古詩,有著深刻的精神連繫。




王勃《滕王閣》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捲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穿越時間長廊的懷古意識,在朝雲暮雨中悠悠而至,在星空潭影中


映現自身。


 


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古今同


鳥去鳥來山色裏,人歌人哭水聲中。


在歷史的回首中滿眼風光,有多少春日鳥啼的日子,多少秋天空闊


的景象而這風景的世界裏,又有多少悲歡的往事,多少生滅與存亡。


 


杜牧《江南春絕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是山水詩,又何嘗沒有深情濃意的懷舊情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滄海一聲嘯 的頭像
    滄海一聲嘯

    林滄海的部落格

    滄海一聲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