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衣千仞崗



濯足萬里流



&8231; 晉、左思(約250─約305)〈詠史〉八首之五詩聯。



在千仞的高山上抖落衣衫上的塵土;在萬里清流中,先濯去腳下的污穢。



李善注引王粲〈七釋〉:「濯身乎滄浪,振衣乎高嶽。」



〈詠史〉八首都是托古諷今的詠懷作品。第五首希望能走出繁華的京師,投向雄偉廣闊的天地,高尚自己的志向,不願與攀龍附鳳之徒為伍。


 


孤松宜晚歲



眾木愛芳春



&8231; 初唐、陳子昂(661─702)〈送東萊王學士無竟〉詩聯。



蒼松喜歡歲末的嚴寒;雜樹喜愛和煦的春天。



[吳德勝1]



泣露千般草



吟風一樣松



&8231; 唐、寒山子詩聯。



山中的草葉,都在露水中哭泣;谷中的蒼松,也一樣在風裡低吟著。



寒山子所隱居的寒山中常見的景致,暗藏怎樣的禪機呢?白隱禪師曾提醒修行僧說:「寒山雖佳境,易見而悟難。」清露長風,千般迷途中,如何能不隨草葉,因露而泣,不效蒼松,為風低吟呢?或者一株草一點露,珠露般的淚水,何嘗不可明淨雙眸,潤澤此身;松風輕哦,千百隨風,何嘗不可靜定此心,遂適其志。



寒山子的生卒年月不詳。據閭丘胤〈寒山子詩序〉,當生活於貞觀年間(627─649)前後。胡適考證認為寒山子生卒年當為西元700年─780年。王運熙〈寒山子詩歌的創作年代〉考證為大歷時(716─779)人,活了百餘歲。



寒山詩對後世有重大影響,宋人王安石、明人陳獻章都有仿傚之作;當嬉皮風潮的50至70年代。西方國家曾出現「寒山熱」,一些年輕人把他當作崇拜偶像。


 


因愛果生病



從貪始覺貧



&8231; 唐、王維(701─761)詩聯。



黑髮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



&8231;唐、顏真卿(709─785) 〈勸學〉詩聯。



年輕時不知道及早醒悟,勤奮向學;到年老才來後悔,已經太遲了。



原詩云:「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後世多引此詩的後兩句為聯,用以自勵或勸勉。


 


松柏深逾秀



芝蘭久益芳



&8231; 唐、張旭書聯。



張旭生卒年不詳,活動於唐玄宗在位時期,曾任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與賀知章、李白友善。工於書法,尤精草書。



 


 


竹死不變節



花落有餘香



&8231; 唐、邵謁〈金谷園懷古〉詩聯。



竹子死了,也不改變骨節;花兒飄落,還會有濃郁的香味遺留下來。



邵謁,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為縣小吏,因待客不周,被縣令逐去,於是發憤讀書。初應舉落第,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再赴長安為國子生,受到當年主考官國子助教溫庭筠的賞識,極稱其詩「聲詞激切,曲備風謠」,於是登進士第,後赴官,不知所終。



邵謁為詩崇仰孟郊,有〈覽孟東野集〉寫道:「蚌死留夜光,劍折留鋒芒;哲人歸大夜,千古傳珪璋。」其詩也以苦吟著稱。


 


竹影掃階塵不動



月輪穿沼水無痕



&8231; 唐、高僧雪峰語。



竹影在臺階上掠過,但臺階上的灰塵並未拂去;月光照射在池塘裡,清澈透底,但水面上並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佛家認為心是本體,只要守住本體,視外物如過客,就能不為欲動,保持六



独孤一笑 5-11-2007 01:39



根清淨。



雪峰語見洪應明《菜根譚》,書中並說:「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閒。』人常持此意,以應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雖然水流動得很急,但四周的環境仍然十分寧靜;花瓣雖然紛紛飄落,但人的意興依舊十分悠閒。儒家認為,澹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一個人只要能修養身心,不受外物所擾,便能擔當起經世濟民的責任。



與「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閒。」意境相似的對聯有:「水流任意境常靜;松老無風韻亦幽。」、「絃隨流水急;身與白雲閒。」



布袋全空容甚物



跏趺半座笑何人



&8231; 彌勒殿聯。



彌勒,梵文音譯,為慈祥之意,在經典上祂的原名叫「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人稱笑佛。



相傳是五代時契此和尚的化身。契此,號長汀子。身肥體胖,常以杖背一布袋在街市,乞食以賙濟窮人,因此人稱「布袋和尚」。又因其出現時終日笑口常開,充滿喜悅自在,因此又有人稱為「笑和尚」。大約在貞明(915─921)年間圓寂於奉化岳林寺,臨終前留下一首〈辭世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萬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故時人論定其為彌勒佛顯化,掌握祂豐頤大耳、口角掛笑,袒胸鼓肚的特徵,到處圖其形象。也只有肚大的祂才能容天下不能容的事,而把歡喜和好運帶給眾生,因此有人稱祂為「歡喜菩薩」、「聚財菩薩」或「快樂菩薩」。



布袋和尚曾自詠:「我有一布袋,虛空無罣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好肚量就像祂所謂的大布袋,展開寬廣,可遍十方,無人不可親,無事不可容。



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說,彌勒菩薩原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族,後來皈依佛門,比釋迦牟尼還圓寂得早,上生於兜率天,兜率天中有兜率淨土,也叫彌勒內院,是彌勒菩薩說法的地方。要往生到兜率淨土,不必像求生其他淨土,要具備非常艱苦的修行,只要皈依三寶,清淨持戒,如法布施,發願往生即可,在祂的世界裡,終日歡歡喜喜,到處隨緣隨眾。彌勒菩薩的慈悲和善巧方便,使這個世界的眾生容易得度,故民間影響深遠。



詠彌勒的對聯妙在從彌勒的形象特點著筆,既宣揚佛教教義,又影射人生,暗寓哲理,使人處紛擾煩憂的人世,容得下,也笑得出。佳聯甚多:



「笑他不干我甚;在此等個人來。」



「大肚皮包藏千古;一笑後度滅天人。」



「我笑有因真可笑;你忙無甚為誰忙。」



「處世何妨真面目;待人總要大肚皮。」



「笑到幾時方合口;坐來無日不開懷。」(見山東濟南千佛山)



「大肚能容,包含色相;開口便笑,指示迷途。」



「大肚能容,忘卻歲月;開口便笑,得意春風。」



「莫怪和尚們,這般大樣;請看護法者,豈是小人。」(見廣州海珠寺,傳為清初詩僧石蓮法號大汕者所撰;又有人說是宋人黃蛻題杭州某寺山門)



「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見揚州天寧寺)



「口嘴啞啞,笑這世間忙忙碌碌;肚皮坦坦,看到塵世虛虛花花。」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見北京潭柘山潭柘寺)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見揚州天寧寺)



「肚腸寬肥容世事,大!大!大!心肺冷淨笑人生,哈!哈!哈!」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無所不容。」(見四川峨眉山靈嚴寺)



「終日解其頤,笑世間紛紜,曾無了局;經年坦乃腹,看胸懷灑落,卻是上乘。」(見浙江杭州千佛禪院)



「大肚皮千,人共見,何所有,何所不有;開口笑,幾時休息,無一言,無一可言。」(見雲南麗江喜祇園彌勒殿)



「青山之高,綠水之長,豈必佛方開口笑;徐行不困,穩地不跌,無妨人自縱心游。」



「笑呵呵坐山門外,覷著去的去,來的來,皺眼愁眉,都是他自尋煩惱;坦蕩蕩布袋中,休論空不空,有不有,含哺鼓腹,與斯世同慶太平。」(王仙溪、齊學裘題揚州興教寺)



「你眉頭著甚麼焦,但能守份安貧,便收得和氣一團,常向眾人開口笑;我肚皮這般樣大,總不愁穿慮吃,只講個包羅萬象,自然百事放寬心。」



「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暘而暘,祝率土豐穰,長使群生蒙樂利;諸善信願登彼岸,說法非法,說相非相,學普門功德,祇憑片念起修行。」





独孤一笑 5-11-2007 01:39



「這身邊一具空囊,若果包得住往古來今,何不將他打開,也好教大家看看;那手中半根小杵,業已撐不起上天下地,只合索性放倒,莫只顧一味哈哈。」此聯從反面下筆,頗具懷疑精神。



「年年扯空布袋,少米無柴,只賸得大肚寬腸,為告眾檀越信心時,將何物施佈;日日坐冷山門,接張待李,但見他歡天喜地,試問這頭陀得意處,著怎麼東西?」(見福州湧泉寺)



「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不知眾檀越信心時,用何物供養;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是甚麼來由?」(明人余昂題杭州靈隱寺彌勒佛佛龕)


 


莫嫌老圃秋容淡



且看黃花晚節香



&8231;宋、韓琦(1008─1075)〈九日水閣〉詩聯。



不要嫌棄深秋的花圃花容黯淡;你且看看金黃色的菊花熬著寒霜,散發出深秋時節的香氣。



上聯「莫嫌」,有作「不羞」、「誰慚」;下聯「且」,有作「並」。



此詩句以菊花比喻人能保持晚年的氣節,老而彌堅。



韓琦常謂:「保初節易,保晚節難,故晚節事尤者,所立特完。」歐陽修平日不輕易稱許人,唯服韓琦,嘗謂:「累百歐陽修,何敢望韓公。」



有佚名聯云:「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才老更剛。」以寫竹抒懷,亦以晚節自勵。


詩罷春風榮草木



書成快劍斬蛟龍



&8231;宋、黃庭堅(1045─1105)自題書齋聯。



認半句錯省千般累



忍一息怒保百年身



&8231;宋、黃庭堅題聯。



不踐前人舊行跡



獨驚斯世抗風雲



&8231;宋、張耒(1054─1114)題聯。



本聯提出文藝創作的主張,認為創作要別出心裁,另闢蹊徑,刻意求新,不落窠臼。古往今來,凡在創作上有所成就者皆如此,他們或強調「文章最忌隨人後」,或主張「志在新奇無定則」,或提倡「詩家窠臼宜翻洗」,或聲稱「俯仰隨人亦可憐」等等。推展斯理,處世之道固然要勇於探索,大膽開創,但前人成功的經驗,亦有足取;時勢所趨,風雲際會,因勢利導,不必定要對抗。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



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8231; 清、左宗棠十五歲時自題書齋聯。



時左宗棠因春試落選,百感交集而作,自此聯出,同學親友均譏其言大而誇,惟有湖南城南書院賀熙齡獨具慧眼,大加賞識,不時訪左晤談。左於古今大勢,談吐自由,因此賀以一聯相贈云:「開口能談天下事;讀書先得古人心。」聯中稱許之意,溢於言表。及數年後參加鄉試,果然傳出鄉闈佳話。



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書題左氏家塾,題跋云:「三十年前作此語以自誇,只今猶時往來胸中,試為兒輩誦之,頗不免慚赧之意,然志趣不妨高也。安得以德薄能鮮,謂子弟不可學老夫少年之狂哉。」



屋臨池水琴書潤



窗襲荷風筆硯香



&8231; 臺灣林占梅(1821─1868)自題新竹潛園聯。



潛園建於清道光二十九年,建築宏偉。惜林氏死後便日漸荒廢。林氏尚俠好客,擅詩畫琴射,聯中所提之琴,為唐代古物,林氏所珍藏。



看劍氣寒書案月





独孤一笑 5-11-2007 01:51



停琴韻濕墨池煙



&8231;清代同治年間,臺灣名流陳維英自題聯。



陳維英,臺灣淡水人。咸豐九年(1859)中舉,任福建閩縣教諭,受人稱頌。後東渡回臺,掌教仰山、學海兩書院,受朝廷賞戴花翎。光緒初年尚在世。著有《鄉黨質疑偷閒集》。



三頓飯數杯茗一爐香萬卷書何必向塵寰外求真仙佛



曉露花午風竹晚山霞夜江月都於無字句處寓大文章



&8231; 清、陳維英自題圓山別墅太古巢聯。



陳維英晚年築室「太古巢」於臺北劍潭之畔,並親題此聯,聯旨既切懸處,還鼓勵了在院書生。



又佚名題太古巢聯云:「山色、水光、雲陰、樹影、蟲鳥聲,皆文章真趣,非遇讀書人,會心象外,便件件寂寥,味同嚼蠟;農夫、牧豎、樵子、漁翁、僧道輩,與翰墨何緣?自得吟詩客,把臂句中,覺個個風雅,情若投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滄海一聲嘯 的頭像
    滄海一聲嘯

    林滄海的部落格

    滄海一聲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