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窗雲霧生衣上
捲幔山泉入鏡中
&8231; 清、陳奕禧(1648─1709)集王維詩句行書聯。
雖然隔著窗子,可是飄忽流轉、無孔不入的雲霧,依然依人,繚繞於衣襟之上;捲動帷幔,悠然間一股淙淙山泉,穿梭般地瀉入清可照人明鏡似的山池之中。
但使有情皆滿願
更從何處著思量
&8231; 清、納蘭容若(1655─1685)題聯。
看遍好花春睡足
醉殘紅日夜吟多
&8231; 清、唐英(1682─約1755)隸書聯。
春和景明,好花看遍,人覺得微微有些困慵了,於是一覺睡去,竟是那麼酣足;此時不免詩興大發,直至對月夜吟,越積越多。
雍正、乾隆年間,在文字獄陰影籠罩之下,文人們避害的心態可在此聯窺見。所謂以樂境寫愁哀,以愁哀寫樂境,一倍增其哀樂。
茶香入座午陰靜
華氣侵簾春晝長
&8231; 清、汪士慎(1686─1762)書隸書聯。
在可人的春天裡,白晝漸長,午陰轉靜,閉門獨坐,領略並消受著茶香和花氣的清福。
独孤一笑 5-11-2007 01:46
汪士慎為揚州八怪之一,年輕時也曾有四方之志,一直未能實現,最後以布衣賣畫為生,在寂寞的硯田中過了一生。
藜火光聯書案月
筆花香泛墨池雲
&8231;清、錢陳群(1686─1774)行書聯。
看花臨水心無事
嘯志歌懷意自如
&8231; 清、黃慎(1687─1766)草書聯。
黃慎為揚州八怪之一,是一位以布衣終其一生的職業畫家。此聯抒發不慕榮利,放曠不拘的胸懷。
有佚名集皇甫冉〈秋日東郊作〉;劉禹錫〈和僕射牛相公見示長句〉詩句聯云:「閑看秋水心無事;靜得天和興自濃。」
讀書好耕田好要好便好
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
&8231; 清、吳敬梓(1701─1754)《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題方雪齋慎思堂聯。
吳敬梓以「感而能諧,婉而多諷」的文筆寫《儒林外史》,給予世人啟示,胡適說讀過之後:「叫人覺得人比官格外可貴,學問比八股格外可貴,人格比富貴格外可貴。」
深心托豪素
懷抱觀古今
&8231; 清、愛新覺羅&8231;弘曆(1711─1799)題三希堂聯。
將自己的深心,寄情托興在筆墨上;激勵自己要有俯仰古今的胸襟、抱負。
上聯集自南朝顏延之〈五君詠〉:「向秀甘淡薄,深心托豪素。」「豪素」即毫素,本指筆和紙,後用為著作的代稱。
愛新覺羅&8231;弘曆即清高宗乾隆,1736─1796年在位。
三希堂原是清代皇帝看書寫字的地方,稱為「養心殿溫室」,1746年改作今名。乾隆皇帝親筆題寫了匾、對聯和〈三希堂記〉,云:「內府祕笈王羲之《快雪時情帖》、王獻之《中秋帖》,近又得王珣《伯遠帖》,皆稀世之珍也。因就養心殿溫室,易其名曰「三希堂」,以藏之。
今人、林隆達(1954─)隸書對聯有:「深心托豪素;斗酒散襟顏。」
能受苦方為志士
肯吃虧不是癡人
&8231; 清、梁同書(1723─1815)題自警聯。
閒尋書冊應多味
得意魚鳥來相親
&8231; 清、梁同書題聯。
過如秋草芟難盡
學似春冰積不高
&8231; 清、紀昀(1724─1805)書行書聯。
人的過錯好比秋草一樣,芟除了又再長,難以除盡;學問猶如春天的薄冰,得到了又忘記,積累起來十分困難。
此聯以慎獨的精神「芟過」,以奮勉的決心「積學」。
紀昀題自輓聯云:「沉浮宦海同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意謂:從政的經歷,時而得志,時而失意,就像鷗鳥在大海上時而飛高,時而飛低一樣;自己像蠹魚一樣離不開書叢,生命不息,學習不止,深鑽細研,死而後已。
此聯亦有說是清代許鎮觀(1873─1922)特意為自己的書齋「訟過齋」而撰書的,用於自勵。訟,責備之意。《論語》〈公冶長〉:「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題名「訟過齋」,旨在自責己過。
人間歲月閒難得
天下知交老更親
&8231; 清、王文治(1730─1802)自題聯。
上聯「間」或作「生」;下聯「天下」或作「世上」。
秋月春花當前佳句
法書名畫宿世良朋
&8231; 清&8231;王文治行書聯。
王文治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和當時的翁方綱、劉墉、梁同書一起,有「清四家」的美譽。
嘗云:「吾詩、字,皆禪理也。」平日作字喜用淡墨,專取風神,善於自成面目。梁紹壬在《兩般秋雨庵隨筆》中,將他和喜用濃墨的劉墉作比,又因其在乾隆年間,曾高中進士第二名,故送他「淡墨探花」的雅號。
無事且從閒處樂
有書時向靜中觀
&8231; 清、方薰(1736─1799) 集倪雲林詩句行書聯。
方薰詩詩畫並稱佳絕。嗜蘭如命,一生與蘭為伴,自己家裡,屋前屋後,遍植蘭花,並字蘭坻,號蘭士,又號蘭如、蘭生等,人稱「呆子」。
独孤一笑 5-11-2007 01:47
座上南華秋水
屏間北苑南山
&8231; 清、鄧石如(1743─1805)行書聯。
文章散作生靈福
議論吐為仁義辭
&8231; 清、黃易(1744─1802)隸書聯。
國史芬芳閒領味
雲煙供養靜怡神
&8231; 清、馮敏昌(1747─1806)行書聯。
一窗佳景王維畫
四壁青山杜甫詩
&8231; 清、孫星衍(1753─1818)自題聯。
莫放春秋佳日去
最難風雨故人來
&8231; 清、孫星衍自題聯。
翰墨因緣舊
煙雲供養宜 ◎煙改 火因拼字
&8231; 清、伊秉綬(1754─1815)隸書聯。
嘉慶十二年(1807)四月,伊秉綬在揚州碰上了認識二十年的好友桂岩先生,特書此聯相贈。
精神到處文章老
學問深時意氣平
&8231;清、石蘊玉(1756─1897)題聯。
有精湛的學問、深刻的見解,寫出來的文章自然深沉老練有份量,與眾不同;倘若對某門學問的精髓沒有掌握到,表述出來不免蒼白淺薄如無根浮萍。學問越深的人,越是意氣平靜,穩健持重、謙遜有禮。
岩前倚杖看雲起
松下操琴待鶴歸
&8231;清、沈復(1763─1822以後)題聯。
鷹隼入雲睞所向
驊騮得路慎於平
&8231; 清、那彥成(1764─1833)撰書題贈好友顧藹亭聯。
具有鷹隼一樣威武勇猛、騰飛入雲的氣魄,仍須看清目標,不要迷失方向;像驊騮般奮蹄飛馳、有所作為的同時,要穩健、謹慎,避免馬失前蹄,前功盡棄。
水能性澹為吾友
竹解心虛是我師
&8231; 清、阮元(1764─1849)集引唐代白居易〈池上竹下作〉詩句題書瀋陽故宮衍慶宮聯。
性淡的水,做我的朋友,學習像水一樣的性情,安於淡泊,戒躁忌浮;竹節心空,正是我的老師,教導我不要驕恣傲慢,應該虛心向學。
關心非一第
放眼有千秋
&8231; 清、彭兆蓀(1769─1821)詩聯。
杜忠誥教授(1948─)曾以行書書此聯,向他請教此聯意涵,杜教授闡釋云:「知識份子所關心的不是一次及第與否的成敗得失;放眼所及的是氣橫寰宇的千秋志業。」
彭兆蓀,字湘涵,號甘亭。15歲應順天鄉試,頗有文名,但以後數十年竟屢試不第。道光元年(1821)薦舉孝廉方正,未就而卒。以甘亭一生際遇,證此詩聯,更顯豪壯。
高情捐世眼
歧路歎勞筋
&8231;清、彭兆蓀詩聯。
忌我何嘗非賞識
欺人畢竟不英雄
&8231; 清、楊芳(1770─1846)自題聯。
為有才華翻蘊藉
每從樸實見風流
&8231;清、湯金釗(1773─1856)題贈溥泉聯。
正因為有才華,才能含蓄不露,對人寬和,顯現大家風度;從樸實中現風流,風流中蘊樸實,更是一般人難以達到的境界。
清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遙山皆有情
&8231; 清、梁章鉅(1775─1849)集歐陽修(1007─1072)〈滄浪亭〉;蘇舜欽(1008─1048)〈過蘇州〉詩句題蘇州滄浪亭聯。
又清代俞樾亦以此集詩句聯用隸書題贈澍鄉先生作:「清風明月來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
又有下聯集陸游詩:「水隔山遙似有情。」
讀古人書
友天下士
&8231;清、包世臣(1775─1855)題書齋聯。
喜有兩眼明多交益友
恨無十年暇盡讀奇書
&8231; 清、包世臣贈忘年之交丁宴聯。
上聯「喜」或作「幸」,下聯「恨」或作「苦」。
養性聊聽水
怡情好看山
&8231; 清、林則徐(1785─1850)題贈吳近仁聯。
一榻夢生琴上月
百花香入案頭詩
&8231; 清、林則徐題贈星石聯。
海到無邊天作岸
山登絕頂我為峰
&8231; 清、林則徐題白龍洞聯。
民間傳說因有忠於愛情,不畏強暴的白娘子在寺後洞內修練得道,故稱白龍洞,寺以洞名。寺建於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8231; 清、林則徐自題兩廣總督官署聯。
要像不擇細流,容納百川以成其大的海洋一樣,胸懷寬闊,廣泛聽取各種不同的意見;又要像巍然屹立,峻偉傲岸的峭壁一樣,拋卻私欲,做個正直堅強,剛毅不阿的硬漢。
茍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
&8231; 清、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詩聯。
假使對國家有利,我以生命相許,必須做到,雖死無怨;怎能見禍而避、見福而趨之若鶩呢?
林則徐禁煙失敗後,謫戍新疆伊犁時作此詩,他摘出作為書房聯,可以感受到他為國家不惜犧牲個人的偉大襟懷。上聯用張居正語「茍利社稷,生死以之」句。
偶然風雨驚花落
再來樓台待月明
&8231;清、林則徐自題聯。
清邱景湘,道光十三年(1833)進士,因案遣戍伊犁,後賜還,官廣東惠潮嘉道,題聯曰:「無端風雨驚花落;更起樓台待月明。」都在逆境中,奮勉自勵。
独孤一笑 5-11-2007 01:48
坐臥一樓間因病得閒如此散才天或恕
結交千載上過時為學庶幾秉燭老猶明
&8231;清、林則徐晚年題臥室聯。
有筆有書有肝膽
亦狂亦俠亦溫文
&8231; 清、龔自珍(1792─1841)題聯。
清代的詩詞至龔自珍出,風格一變,由極度萎靡中轉為奔放雄奇。
林季玲老師甚喜此聯,有日笑談中說:「仿此聯作法與朱敦儒〈西江月〉:「『自歌自舞自開懷』結合,轉作『載歌載舞載情誼;亦莊亦諧亦溫文』,以寫中年心境。好友三兩,以如歌似舞的開懷心情,過可進可退、從容自在的生活,則生活之趣足矣。」
林季玲老師任教班級二平曾淑清同學亦喜此聯,並將之改寫成符合千禧年時代新女性的特質的對聯云:「有才有貌有靈性;亦柔亦剛亦真情。」